繁昌山?jīng)_ 精彩故事 —— 新港鎮(zhèn)馬房沖探訪記
在去年深秋之際,我與胡海南先生一起前往新港鎮(zhèn)磕山村的馬房沖進行探訪。胡先生曾經(jīng)在這里從事教學工作多年,到這里就像到了他的家鄉(xiāng)一樣,很快就找到年逾古稀的磕山村老支書李名良先生家。
李名良先生高高的個子,寬寬的肩膀,讀過幾年書,說起話來和聲細語,在馬房沖也算是文化人。他是位生于斯長于斯地道的馬房沖人,熟悉這里的山山水水,一草一木。他熱情引導帶路,在山?jīng)_轉(zhuǎn)了一圈,既讓我欣賞了山?jīng)_美景,又聽到了許多傳說故事,還了解了山?jīng)_變化發(fā)展的歷史……
馬房沖,位于繁昌第一高山——寨山主峰東側(cè)桃花尖與放牛尖之間,屬新港鎮(zhèn)的磕山村。關于馬房沖的來歷,民間傳說在明王朝洪武二十六年(1393),朝中名將涼國公藍玉死后,其子藍春,曾在覆釜山(寨山)聚兵扎寨對抗朝廷,號稱藍王。當時集聚兵力達萬人之眾,軍馬當然不少,這處山?jīng)_就被藍王選定為養(yǎng)馬、馴馬之場所,沖內(nèi)建有大量馬房,就被人們稱為“馬房沖”。沖口北端一座小山凸,曾經(jīng)是為馬治病、配鞍釘掌之處,名“制馬山”。
馬房沖三面環(huán)山,西邊寨山、沖北桃花尖、沖南放牛尖(亦叫放鷹尖)。山?jīng)_尤如一只大簸箕,簸箕口下的馬房沖水庫,是新港鎮(zhèn)最大的人工水庫,水庫積蓄山上的來水,為水庫以下的糧田提供旱澇保收的水源。
馬房沖包括水庫上方的馬房、方村、小白嶺和水庫下的象村四個村莊。2021年底戶籍人口159戶474人,常住人口僅有318人。山?jīng)_周邊的山巒,布滿翠竹、樹木和茶林,山上竹林近千畝,這些都是山?jīng)_百姓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,歷史上竹木柴炭及其加工產(chǎn)品的銷售,曾為山?jīng)_人民帶來可觀的經(jīng)濟收入。山?jīng)_只有近200畝耕地,所種植糧食難以滿足村民的生活需求。1949年前,山?jīng)_富裕人家都到?jīng)_外購置田產(chǎn),以至于“土改”后馬房沖的村民早上要帶著干糧走六七里路到馬壩的石沖、吳沖等地去耕種自己所分得的田地,早出晚歸。田地歸集體所有以后也是如此,一直延續(xù)到上世紀八十年代。
在山?jīng)_左側(cè)的山沿,一條大路越過山岡通向小白嶺,遠遠望去,一株大樹猶如一座綠色的寶塔,矗立在路旁的山岡上。走近一看,原來是一棵120多歲的楓香樹,它高約30多米,樹圍近4米,就像一位哨兵守衛(wèi)在村口。
從山?jīng)_右側(cè)走到山腳,原來有座茲庵。據(jù)道光年版《繁昌縣志》和文史記載,在明朝天啟年間(1621—1627),繁昌貢生、金山衛(wèi)教授王焯所撰《離垢庵記》曰:西蜀峨眉僧人方修,“初行腳至繁之廣善寺,募居士方氏地,誅茆辟地,創(chuàng)始茲庵。山故無泉,師刺山潤處,忽有泉自石罅間出,甘香清呲,承之以枧,可注釜中,此一事尤奇絕?!边@里的茲庵即“離垢庵”,亦叫“小華庵”,就在馬房沖深處的放鷹(牛)尖下。此處的清泉,即“離垢庵泉”,系蜀僧方修所鑿,我雖然上去卻沒有看到。
從水庫向下左側(cè)行走,在象村的路口,還有一處山泉,俗稱:“團腳井”。不僅冬暖夏涼,且水質(zhì)極好,一年四季常流不竭,天然的“礦泉水”。不僅滿足周圍村民飲用洗滌,以前還有許多外村甚至外鄉(xiāng)居民以車馬帶容器來汲水運回。
馬房沖居民以李姓為多,在山?jīng)_深處的方村,方姓居民僅有二十幾戶,多數(shù)移居他處,住宅空閑?,F(xiàn)已引資開發(fā)利用,成為“一尺澗方”養(yǎng)老服務中心?,F(xiàn)任磕山村副書記李文同志給我們引見了方村85歲老人方前進先生,講述他知道的故事:
馬房沖的先輩們,在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期間,曾經(jīng)為革命事業(yè)作出了許多貢獻:1938年6月11日,31歲的張孟陶來到繁昌就任縣長,他在北京大學讀書時,曾經(jīng)與馬房沖李少楓是同學、好友。當時李少楓的弟弟李炳埝正在浙南師范任教,聞之急從浙江回到繁昌,參加繁昌縣的抗日救亡工作。李炳埝回鄉(xiāng)抗日,得到了張孟陶的贊同和支持。他以家鄉(xiāng)馬房沖為基地,建立了一個抗日救亡宣傳隊,隊部設在馬房沖的離垢庵廟里,李炳埝任隊長。他廣泛聯(lián)絡南陵、無為、蕪湖、南京、上海等地的愛國青年同學,紛紛來到繁昌的抗日前線,參加抗日救亡宣傳工作,不久便發(fā)展到五六十人。這些男女青年赤腳穿草鞋,走遍縣內(nèi)集鎮(zhèn)、鄉(xiāng)村,開展抗日救亡的宣傳。他們排練《送郎上前方》《父子送軍糧》《智擒漢奸》等節(jié)目,經(jīng)常冒險到前方部隊和后方鄉(xiāng)村進行演出,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抗日斗志,為人民群眾團結(jié)抗日注入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。
馬房沖雖然處于深山之中,但是,離江邊舊縣(新港)鎮(zhèn)并不遠。1938年7月舊縣淪陷,馬房沖也成為淪陷區(qū)。新四軍三支隊來到繁昌后,馬房沖也成了新四軍的重要活動場所。據(jù)繁昌文史和李氏家譜記載:1940年,馬房沖的李達月參加新四軍,1943年在保定焦灣被日軍殺害,光榮犧牲。1941年20歲的李文英參加新四軍,任七師五十七團交通員,并一直為革命工作直至離休。1941年8月,時任皖南特委委員宣傳部長并兼銅繁行政辦事處主任的張偉烈,曾經(jīng)到繁昌敵后馬房沖活動,他的秘書陳中明和部分新四軍游擊隊員經(jīng)常在馬房沖森林中搭建草棚隱蔽、活動,并專門組織收藏保管文件資料。馬房沖口老屋基的紳士李應文先生,早年曾留學日本,歸國后回到繁昌熱心辦學。舊縣淪陷后,日偽派“八抬大轎”接他到荻港偽政府任職,他巧妙脫身,偷跑到無為黑沙洲為民辦學,并主動與新四軍聯(lián)系,積極協(xié)助抗日民主政府工作。曾經(jīng)為新四軍擔任日語翻譯,幫助審訊日軍俘虜。1942年,他教導身邊讀書的青年學生:“青年人只有跟共產(chǎn)黨走,才有光明前途!”并讓自己獨生子和兩個侄子參加了新四軍。1945年,日軍投降,李應文先生又回到老家,繼續(xù)開辦補習學校。并與新四軍銅南繁游擊隊保持著聯(lián)系。1945年9月底,新四軍的部隊和地方黨組織北撤以后,根據(jù)中共皖南地委指示,秘密留下了南繁蕪縣委委員王文石所率領的37名武裝干部,堅持游擊戰(zhàn)爭,以革命武裝與反革命武裝進行斗爭。這支武裝力量分為3個游擊區(qū),其中毛和貴任隊長帶兩支駁殼槍、7支步槍創(chuàng)建了一支游擊隊。主要活動在高安、舊縣等沿江一帶,馬房沖自然成為他們重要的活動場所。游擊隊隊長毛和貴經(jīng)常在夜里來到李應文的補習學校,向他了解社會動態(tài)。李應文總是熱情地接待,并讓家人在外邊站崗放哨。不僅向他匯報自己了解到的一些情況,還將自己獲取的新報紙給毛和貴帶走,供他對時局作分析研究之用。1949年2月18日(農(nóng)歷正月廿一日),毛和貴白天派人從里沖給李應文送來一張蓋了私章的字條,通知他,晚上要帶人來李家。夜幕降臨后,毛隊長率領數(shù)十人來到李家歇腳,并興奮地告訴李先生說:“我們大軍就要渡江了,江南很快就要解放,你老不要著急,我們盼望的一天快到了!”1949年4月18日夜里,毛和貴又來到李家,告訴李老大軍即將渡江,并和李老對照地圖,細細推敲、研究,如何組織、布置地方武裝接應、配合大軍渡江后南進事宜,并摸黑出外實地察看地形,直到深夜。一九四九年后,李先生繼續(xù)為教育事業(yè)努力工作,備受黨和政府的關懷和信任,并多次當選鄉(xiāng)、縣人大代表。
我一直靜心聽、認真記,不知不覺已經(jīng)中午了……